在几十年前,茅盾先生写了一篇著名的《白杨礼赞》,歌颂白杨的精神品格,许多人对此耳熟能详。其实,杨树也有其值得称道的物质品格和经济的效果与利益,对此,人们更不陌生。
河北邢台,一路上能够正常的看到绿化林木遮天蔽日,路渠林、农田林、滩头林和四旁植树,大片杨树将这块土地染成绿色的世界,这片古燕赵故地,岁月的沧桑已被新新的绿意洗尽。
齐文峰原是邢台隆尧县的一名普通农民,多年来一直在北京打工。近年他在故乡的唐庄农场租赁了1万多亩土地,建起了速生丰产林。记者在他的林场见到了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--堆场上堆满了杨木,传送带将木材送入机器剥皮、粉碎、烘干、压制成型,一块块中密度纤维板从生产线上“刷刷”流出。他介绍说:2000年开始种树,到2008年就可以砍伐,毛收入可达2000多万元,除掉成本能纯赚1000多万元。同他一起承包的,还有3家单位和其他6名个体经营者。
而当地的中心苗圃是一个上规模的优质杨树苗基地:天演杨、盖杨、辽河杨、常绿杨、南林895等等,一块地一个品种,遍野清翠、碧绿如海。中心苗圃负责人范经理介绍,这里每年可产优质规格树苗150万株,为本地林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。
造林,已成了当地群众的“摇钱树”。但他们着眼做更大的文章。面对广袤的宜林资源,他们用工业的理念谋划林业的发展,确立了“力发展速生丰产林,创办一流的森工企业,形成从育苗、造林到加工、销售的良性循环的林业产业化”的发展战略。
在三岔路口上,记者碰到一位往森工企业送木材的大卡车。司机叫李光中,本地人。他介绍:“开这辆东风卡车收购木材卖到木材加工厂,已经有三四年了。每天收1车,每年收入三四万块钱。”
靠跑运输脱贫致富的不止李光中一人。据当地政府的一份资料统计,每天有150辆左右的汽车参与运输,运输营业收入5000万元左右。
在北京市林业局,工作人员对记者介绍,2003年6月25日,国家下发《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》,鼓励森林、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,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,凡有能力的农户、城镇居民、科学技术人员、私营企业主、外国投资者、企业和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的干部职员等,都可单独或合伙参与林业开发,“谁造谁有、合造共有”。
该《决定》在2003年9月在媒体公布后,“一度引发了公众投资林业的热情,一大批林业公司相继注册”。
在造林所用资金这个公司发展初期的难题上,根据《决定》,彭励“合伙参与林业开发”因此,具有绝对创新价值的“公司+投资人+农户”的合作模式成为林业公司的首选。该模式也得到了林业管理部门的充分肯定。
造林产业兴起的背景,就是天然林普遍禁伐之后,木材市场需求旺盛,而沙尘暴加重和全民绿化运动提供了“生态”概念,使造林看起来像一个黄金产业。这两年多年,从东北第一家林业公司涎生到现在,已有数百家林业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,而且大有从北向南的全国风靡之势。据统计,目前市场化造林形式长江以南从无到有已占到全国的三成以上。
而中国木材行业与市场研究报告显示,中国是世界上木材及木制品的生产大国,也是一个消费大国,同时又是人均占有森林(木材)资源很少的国家。目前,国内木材需求量已达到3至3.3亿多立方米,依照国家下达的“十五”期间森林采伐限额,每年只能提供1.4亿至1.5亿立方米,缺口达1.6亿立方米以上。报告预计2005年木材供应缺口至少1.4亿立方米;2015年缺口为1.9亿立方米。
合作托管造林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商业化造林模式。据了解,有一家大造林公司在内蒙古科尔沁沙地和库布其沙漠租赁了1500万亩宜林荒地,从2004年春季至今共种植速生丰产杨树80万亩,已经向社会零散投资人销售了15万亩。
对于合作托管造林,社会上存在一些争议,争议最大的是“涉嫌非法集资”。比如:尽管企业告知投资者投资林业的效益有法律、保险、管护等七项保障措施,但是资金使用缺乏全程监管,公司向散户出售林木的方式有可能发展为乱集资,甚至有可能出现炒林圈地、卷款逃跑等现象。 家住北京门头沟区的樊先生还是投资了“托管造林”。他和记者说,他分析认为造林项目本身回报率比较高的项目。从现在的林业市场分析来讲,年回报率15%左右没问题。如果按近年来木材价格一直上涨的趋势变化分析,“回报率也有一定的可能达20%至30%。”
这样,很多人对“绿色银行”望而却步。“虽然我对投资造林很感兴趣,可我总有点不放心。”在北京一家具公司工作的周楚慧女士对记者说,持币观望的投资者不在少数。
作为速生丰产林的经营者,齐文峰说,投资者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。林地交易是“隔山看老牛,两头不见面”,很难规范。失去监管的私下交易,必然没办法保证公平、公正。他认为,民营造林企业采用合作托管市场化模式造林,能够让投入资产的人、经营者和土地出租者受益,是中国寻求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的模式,但是,这种新模式正处在发展初期,存在着一些风险,正处于探索和逐步完善之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