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桂山林场桉树采伐周期由原来5—6年延长至7—9年后,每亩平均出材量由2018年的7立方米提高到2023年的10立方米;钦廉林场通过林权交易买卖平台网上竞价,成功销售两片“万元林”,其中一片面积961亩的活立木,以1244.2万元成交,亩均单价约1.3万元,创下建场以来最高纪录……
经过约40年发展,广西成了中国人工林最发达的省区,人工林总面积1.34亿亩,占全区林地总面积2.4亿亩的55.83%;木材产量全国最多,而且占比持续增加至近半比例。
按常理,采伐木材越多,山上林木应该随之减少。然而,近15年的数据对比清楚显示:广西人工林全部弥补每年采伐减少的林木蓄积量之后,还大致增长了等量的活立木,采一补二,双倍再生,永续利用。
10多年来,广西宜林国土基本实现应绿尽绿,人工林迈上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新轨道。“生态产业化,产业生态化”,自治区直属国有林场竞相进行创新性实践,呈现出多种多样、可学可鉴的人工林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新模式,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。
据林业系统数据,广西人工林的主体是松杉桉领军的用材林,其次是经济林,还有非天然形成的生态林,如珠江防护林、沿海防护林和划入生态公益林管理的人工林。
“‘十三五’之前,广西桉树普遍4—5年即采伐一轮销售出去,一种方式是林主自行采伐,亩均收入4000—5000元不等,年均亩收入1000元上下;另一种方式俗称‘卖青山’,即直接售卖山上生长着的活立木。”广西林科院用材林研究所陈虎博士说,“卖青山”不用林主采伐,收入大致减半,年均亩收入500元上下。
“十三五”以来,自治区直属国有林场率先示范,大力推行良种良法,合理延长采伐周期,规模营造大径材“精品林”。2020年,广西桉树首片“万元林”在广西林权电子交易买卖平台诞生,随后频频出现,接连创出新高。2022年,自治区直属国有林场成交“万元林”60多片,总面积近万亩;其中黄冕林场一片723亩的桉树林,经过16个竞标者160次竞价,最终以亩均单价1.4288万元成交,当上“标王”。
林业专业的人介绍,树龄4—5年的桉树正处于生长高峰期,此时采伐实属资源浪费,将采伐周期延长至7—9年,不仅增加林木蓄积量,经济效益也最好。采用良种良法的7年生桉树林,亩均成交价一般都在万元以上,与4—5年即采伐一轮的普通桉树林相比,年均亩收入成倍增加。
在七坡林场80万亩营林版图上,记者看到,国家储备林和7年以上“精品林”各有30万亩左右,整个林场的用材林普遍达到了“万元林”“百元树”标准。
近年来,多个自治区直属国有林场通过套种高价值的乡土树种、珍贵树种,“短伐改长伐、皆伐改择伐、纯林变混交、低值变高值”,近自然化改造桉树林初见成效,速丰林正逐步变成“永丰林”。
以前满眼桉树纯林的七坡林场,如今林相发生了根本性变化。高大、稀疏的桉树间,十多年来混交套种的红锥、闽楠、格木、米老排、火力楠、香梓楠、灰木莲、台湾桤木等已有两三层楼高,都是生长周期长、木材质地好、经济价值高的乡土树种和珍贵树种。多种多样的混交模式也让人眼界大开:有块状混交、带状混交,有行间混交、株间混交,还有见缝插针式的随机混交;既有单一高值树与桉树“一对一”混交,又有多种高值树与桉树“多对一”混交。
十几年前七坡林场建设的6万亩桉树精品林,进入第一轮7年采伐周期时,将每亩100株左右的7年生桉树择伐掉3/4,取得第一轮万元收入;在剩下的1/4树木中再优选,最终保留15株优树继续生长,同时补种15株大花序桉和60株红锥、米老排、火力楠等高值乡土树种。再过7年,又将保留下来的15株14年生桉树采伐掉,取得第二轮万元收入。第三个7年正在临近,不久可再采伐15株已经长了14年的大花序桉,取得第三轮万元收入。
广西大学林业专家秦武明教授表示,三个7年采伐周期后,原先的桉树纯林绝对没了桉树,变成了高值乡土树种混交林,这些已经长了14年的红锥、米老排、火力楠等开始结果,自然落籽发芽长苗。按照设计,到了第四个7年,再将已经长到21年的红锥等高值树择伐一半,取得第四轮万元收入。来到第五个7年,保留下来的另一半红锥等高值树长成了28年的大径材,采伐后可取得“双万元”以上收入。“到那时,人工种植的树木均已采伐完毕,留下来的全部是自然落果生长出来的高值树,树龄从14年到1年都有。”秦武明对人工林走向自然化充满憧憬。
这是七坡林场与广西大学合作,借鉴德国的成功经验,全周期间伐、近自然化经营人工用材林的大面积实验。据介绍,该实验已经进行了十几年。秦武明说,从现在起,再经过两三个七年周期,这6万亩速丰林自然过渡、天然更新,将成为生生不息的“永丰林”。之后,每过7年又都可择伐一批21年以上的“天然树”,每亩均可持续取得数以万元计的收益。
自治区林业局二级巡视员、教授级高工蒋桂雄介绍,除桉树外,广西另外两大用材林——松树和杉树,在六万、派阳山等自治区直属国有林场和地处凭祥的中国林科院热林中心,也都进行着类似探索,形成各具特色的模式,取得各有千秋的成效。
地处云贵高原边缘的雅长林场,一项创新性实践已经实施了四年:在生态公益林的空地中点植高价值用材树,让青山储材生财。2020年至2023年,雅长林场先后在1.2万亩生态林间,种下23万余株树苗,全都是当地人叫作“土格木”的香合欢等高价值乡土树种,成活率达到85%以上。
生态公益林划为国家一级的,依规完全不能采伐;划为国家二级和自治区级以及市县级的,则允许申请配额按程序审批适当择伐。
推动生态林点植高值树的,是雅长林场原场长、高峰林场现任场长李松海。他算了笔账:雅长拥有46万多亩生态公益林,以每年数千亩的规模,亩均点植约20株高值树,之后保留15株目标树,按计划将点植面积逐步做到20万亩。根据当前行情估算,这些点植的高值树自然生长30年后,一亩生态林将培育出15棵价值万元以上的优质大径材,亩产值可达15万元以上,亩均年产值超过5000元——相当于4—5年采伐的速丰桉5倍以上。
广西在全国率先倡导并全力发展林下经济,形成林下种植、林下养殖、林下产品采集加工三大板块。2023年,全区林下经济发展面积7079万亩,比全区耕地面积多出约1000万亩;总产值1348亿元,惠及林农1178万人,人均增收3654元,相当于在广阔的林地上成功再造了一个“大农业”。
自治区直属国有林场以林下种植、林下养殖为主体,积极开展“一场一品”建设,林下经济异彩纷呈。在林下种植领域,七坡林场、黄冕林场、大桂山林场、三门江林场、南宁树木园均与中药材加工公司合作共建原料基地,仿野生状态在林下种植各种各样的中草药,开创“地面栽种草药、树身缠爬藤蔓、枝干寄生石斛、土下培育茯苓”的多元模式。在林下养殖领域,派阳山林场、六万林场在八角林下养殖“八角鸡”,南宁树木园林下养殖梅花鹿,均已成为特色产业名扬一方。
“在自治区直属国有林场带动下,广西林下种养蔚然成风,中草药普遍从耕地转移到林地种植,鸡鸭鹅、猪牛羊纷纷上山进林,‘上树鸡’‘山林鸡’‘虫子鸡’‘赶海鸭’‘跑山猪’声名鹊起。”自治区直属国有林场林下经济绿色产业联合会会长刘晓星说。
2023年的统计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广西发展林下经济使得用材林、经济林亩均产出额外收益1904元。“一地两用,既增加种养收入,又增加林木产出,一举带来双增;林下种养收益既超过林外种养,又超过短周期速丰林,一举带来双超;林下种养使生物多样性更为丰富,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得益彰,一举实现双赢。”刘晓星总结道。(袁琳 江珊鸿 张雷)